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课程纲要

时间:2019-10-11 08:47来源:济水一中 作者:教导处 点击:

◆学校名称:济水一中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设计日期:2019年9月

适用年级:七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35课时

【课程背景】

本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在具体落实上,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渗透,如在“少年有梦”体现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感受生命的意义”从敬业的角度体现了在平凡中闪耀的伟大;“网上交友新时空”则隐含着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我和其它生命之间,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教育。教材的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材语言尽可能引入传统文化经典。在案例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也尽可能安排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上,教材不仅仅是引经据典,而且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方式,力图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活动,让学生感受身上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以民族精神丰富和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准确把握学科特点。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材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特点。同时,教材注重过程和实践,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通过实践整合态度情感、能力和知识。

科学遵循育人规律。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的发展,从观念认识、体验内化到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此教材以栏目来精心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通过设计与青少年生活贴近并喜爱的活动,不断深入,在讨论与分享中达成共识。

【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促进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据此,制订本学期课程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引导学生珍惜新生活,发展新自我,确立新目标,开始新行动;②养成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③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乐观的心态,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④感受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精彩。

2.能力目标:

①提高融入新集体、适应新环境的能力;②初步培养运用已有经验分析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③学会把握人生机遇,促进自我发展。

3.知识目标:

①了解中学、梦想、学习、认识自己的重要性;②知道怎样与朋友交往,了解网上交友的相关问题;③懂得师生交往、与父母交往的艺术;④让学生懂得生命的重要性,能够感受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精彩。

【课程内容】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主要面对的是走向新的学习生活、与同伴、老师、家人的交往,核心词是成长。教材以成长为核心,涵盖、整合有关学习、自我探索、交往和生命的话题。从引导学生生活、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依据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相关要求,本册教材设计了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第一单元作为对初中生活开端的阐述,具有统领全套教材的意义,既是学生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起点,也是全套教材建构的逻辑起点。对于刚刚告别小学生活的学生而言,中学时代是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面对一个生活和学习的变化,学生会有各种感受,也可能有各种困惑和问题。教材不是让学生被动去适应这些变化,而是把变化看成是生命成长馈赠给自己的礼物,认识到新的阶段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接纳变化,在积极面对中学学习、自我探索等课题中成长。本单元以“成长的节拍”为主题,体现了学生初中生活的基调,映射出全套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

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主要是学会交往,处理交友中的问题既是学生道德和心理发展在本阶段的核心任务,也是初中生活逐步展开后学生实际的需要,在学生生命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016年2月,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台,“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被作为学生发展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提出。本单元从交友方面使学生体会相互依存的生命关系:一方面在交友中体验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从而获得意义感和价值感;另一方面认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认可、关心和支持,从而体悟到人人需要接纳、支持和帮助,这有助于初中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青少年期的同伴关系不仅仅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朋友之间亲密感也进一步增加。这一方面提高了中学生友谊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交友态度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单元承接上一单元中学会和同伴交往,本单元则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继续和延伸。师长是中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学生和师长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到了青春期以后,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凸显,他们要求摆脱依赖、走向自立的愿望和行动增强,有时会和师长产生冲突。教材不回避青少年成长可能带来的各种冲突与矛盾,在尊重学生的独立愿望、成长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近师长,看冲突背后“爱”的流动,通过主动对话和交流达成相互理解。

第四单元是生命教育。生命,是一个温暖的词。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世纪初以来,指向自然生命为基础的讨论生死现象,普及生命知识,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安全与健康,求问生命意义与人生幸福等等,含有明确的生命元素的生命教育开始兴起并渐成潮流。它体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尊重人、关怀人的意识不断觉醒,是社会进步在教育领域的反映。生命本身是多角度的,每个角度都有存在的价值,都需要关怀与开启。本单元内容在七上教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本册书前三个单元的价值升华,也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生命的底色。虽然课程设置上只是作为一个单元内容来呈现,但对生命成长的关切贯穿整套教材始终。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第一课中学时代

共2课时

第一框中学序曲

1课时

第二框少年有梦

1课时

第二课学习新天地

共2课时

第一框学习伴成长

1课时

第二框享受学习

1课时

第三课发现自己

共2课时

第一框认识自己

1课时

第二框做更好的自己

2课时

第一单元巩固练习

1课时

第一单元练习讲评

1课时

 

 

 

 

第二单元

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

共2课时

第一框和朋友在一起

1课时

第二框深深浅浅话友谊

1课时

第五课交友的智慧

共2课时

第一框让友谊之树常青

1课时

第二框网上交友新时空

1课时

第二单元巩固练习

1课时

第二单元练习讲评

1课时

 

 

 

 

第三单元

第六课师生之间

共2课时

第一框走近老师

1课时

第二框师生交往

1课时

第七课亲情之爱

共3课时

第一框家的意味

1课时

第二框爱在家人间

1课时

第三框让家更美好

1课时

第三单元巩固练习

1课时

第三单元练习讲评

1课时

 

 

 

 

第四单元

第八课探问生命

共2课时

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

1课时

第二框敬畏生命

1课时

第九课珍视生命

共2课时

第一框守护生命

1课时

第二框增强生命的韧性

1课时

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

共2课时

第一框感受生命的意义

1课时

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

1课时

第四单元巩固练习

1课时

第四单元练习讲评

1课时

【课程实施】

1.基础型课程:

(1)导入新课

采用音画情景、播放歌曲、生活案例、知识回忆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创设情景,体验感悟

联系生活设置情景使学生设身处地加以体会和感受,创设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吸引注意、调动思维,引发学生探究。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采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引起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相互学习,得出共识,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讨论、辩论、探究,顺其自然实现教学目标。

(4)课堂练习,巩固目标

利用练习帮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巩固知识,发展学生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收获,达成目标

通过谈收获,回忆所学知识等,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拓展型课程:

(1)明确主题,确定形式

七年级教材有四个单元主题探究活动,但教材所提供的探究主题比较宽泛,作为任务和问题让学生去探究,有的主题针对性还不强,生活味不浓,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确定主题时应对教材进行提炼,对原主题作必要的修改,进行优化,形成一个与后续教学内容相关的、与学生亲近的、操作性强的话题。优化了的主题应该是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主题。

教材有四个单元探究主题,对不同的主题应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因此,教师尽可能地将四个主题活动创设成不同的形式,可以是演讲比赛、调查汇报、故事会、小品表演等等。其意义在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不同的形式中学生才会学得更有兴趣、做得更有激情。

(2)布置任务,活动准备

单元主题探究课教学属任务型教学,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感受成功的同时又加深对知识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开放的探究式活动不等于放任式活动,任务的布置需要引导学生构建一个较为清晰的预期成果,教师在任务的布置上应选择合理的时间、方式、对完成任务预想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在学生正式开展活动前都应给予热心的指导,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明确任务之后,接下来的探究学习自然展开。

(3)落实任务,方法指导

在单元主题探究学习中,由于不同的主题呈现的任务各具特色,况且学生面对的又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他们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应站到学生一边,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将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做学生行动设计的参谋,把有效的学习方法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教师的参与指导一方面会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另一方面会让学生感受到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时刻有无形的力量在支持,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更具信心。

(4)关注过程,细心辅导,知行结合

单元主题探究课教学是一种过程性教学,从教师布置任务到学生成果汇报,中间存在较大的探索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这过程中,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如何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再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初中学生来说会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自主开放的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绝不可使其成为放任式学习。

教师课前课后经常性地询问学生任务完成的状况、所遇到的困难;尝试分享探究过程中所拥有的乐趣;积极主动要求参加到学生的探究队伍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与他们在一起。在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顾问”。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收集处理信息、交流和合作,在实践中感受、体验和内化,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明确价值取向。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预定学习探究目标,尤其是对那些毅力不强,善打退堂鼓的或者兴趣易转移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或督促,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感和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

(5)丰富形式,成果展示

一册教材有四个单元探究主题。因此教师尽可能地将四个主题活动创设成不同的形式,可以是演讲比赛、调查汇报、故事会、小品表演等等,以丰富的形式展览成果。

【课程评价】

1.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权重:40%)

(1)考勤(10分)

(2)课堂表现:课堂纪律及参与互动、小组讨论等情况(10分)

如纪律方面:如有迟到旷课等要及时调查原因,属无故违纪者扣除综合素质评定分数;课堂参与度方面:积极参与互动、小组讨论、发言的给予学生相应的表扬,并奖励积分。

(3)作业(10分)

必须按时完成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及不交作业的的学生要一一记录,督促补充完整,同时记入综合素质评定。

(4)参与探究活动的表现(10分)

对于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按活动表现及成果给予奖励积分。

2.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权重:60%)

(1)单元综合练习评价(20分)

(2)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评价(40分)

达到优秀者每次加20分,达到良好者加10分。

【所需条件

1.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掌握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及驾驭课程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网络。



------分隔线----------------------------
------分隔线----------------------------
返回顶部
济源网站建设